2024年9月19-20日,第18届DEMO CHINA在成都举行。
近两年,大会围绕“AI+科技投资”展开。创新中国 AI纪元,本届DEMO CHINA以“Rise of Transformers”为主题,102家早期科技公司在大会现场参与超级展示、企业对接。其中,AI企业高达48家。致力于打造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早期科技企业展示及对接平台,十余年来,DEMO CHINA吸引45000+创业企业报名,1404家企业登台展示。其中,572家企业成长到A轮以后,309家企业参与后进入下一轮融资,33家企业成功上市。
大会现场,创业邦星际营25期新锐AI之星融资加速计划、2024高通创投-红杉中国创业大赛、2024淡水河谷绿色创新计划、Banglink企业对接会同期举行。200+投资机构代表齐聚成都,带来一场创投盛宴。
在会上,元禾原点管理合伙人费建江、心资本创始合伙人韩彦、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石建平、美团龙珠合伙人王新宇和红杉中国合伙人郑庆生共同就“2024,AI 创投的狂想与现实”展开了对话。
AI来到2.0时代,投资环境和投资逻辑发生了哪些变化?投资人们又更加看重创业者身上哪些值得关注的特质?
以下基于圆桌对话内容,经创业邦整理后发布。
AI 2.0时代的投资策略:不仅仅是To B
费建江:如果我们简单粗暴做一个区分,我们把ChatGPT出来之前的AI定义成1.0,之后的AI叫做2.0,我想请各位嘉宾阐述一下,先请庆生总,你们在行业里面投资时间比较长,你们投了很多1.0的AI公司,2.0的时候也有很多动作。从您角度来看,AI1.0和2.0整个行业和产业有什么重要的不同?这样大的不同对你们整个投资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郑庆生:如果按照这个定义的话,我感觉AI 1.0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伴随着技术创新很多场景得到了革新,包括工业的场景、To B的场景,但还没有达到全产业链条革命的高度。但生成式AI出现之后,不光是对To B的垂直场景,实际上对很多To C的直接应用场景也产生了直接影响,而To C场景的爆发性更强。今天我们看到全世界主要的大模型公司,他们的技术都还在不断地迭代,可用性已经达到了,token的成本也降到了历史新低,所以尽管在应用端百花齐放的时代还没有完全到来,但我们仍然对这一点保持信心。
费建江:你们投资的逻辑或者方法有什么改变或调整吗?
石建平:这次我们看到的这些人工智能和AI机器人,最大的变化还是大脑。我们本人的大脑能够被Digital替代,上一代的AI和这一代的AI在技术的供给上的技术上是本质性的差异,由于这个代际的差异,造成了我们整体应用的场景,无论从人机交互的界面,无论从机器人本身的自动化的能力,和它的普适性、通用性,都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个让我们整个从业者无论从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都觉得是非常激动人心的事。
费建江:那你们现在在这个方向的投资是什么策略?
石建平:我们是一个非常开放的形态:第一个是我们非常关注整体通用的能力;第二个也非常关注前沿技术的变化;第三个我们也是非常开放心态看这些变化的能力。
以往很多条条框框的限制我们都要去Revisit,以前以为这种场景很难落地,商业的价值会碰到很多障碍,我觉得这个都会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不变的还是创造价值,无论是C端还是B端的价值,这是最重要的视角。
AI 2.0创业者画像:长期专注、认知充分、脱离思维定势
费建江:我再追一个问题,你说的这些逻辑和变化,其实是需要通过案例去验证的,能请教一下你们在2.0时代现在出手了多少个项目吗?
石建平:我们出手很多的,无论从大模型、无论从各个垂直模型、无论从应用场景,B端的、C端的,包括具身智能其实我们投了相当多的项目。
费建江:2.0时代投了有10家、20家?
石建平:至少有十几家。
费建江:新宇我们知道你投了月之暗面的杨植麟,有报道说你找他谈了3个小时确定了投资。想请你分享一下你们在投人的时候,更看重创始人什么特质?能不能从投杨植麟这件事情上面总结,让我们创业者找到共鸣。
王新宇:每个创业者我觉得从人的角度,大家的特性可能是不一样的。先回到投杨植麟这件事情来说,从我们的视角里,还是对技术本身的关注。
我自己早年做AI相关的技术,过去10年一直是关注硬科技方向的投资,AI在我的定义里也是硬科技的一部分。所以,首先对技术整个趋势的变化的理解应该是第一步的,如果我们把2022年的ChatGPT定义成一个时间点,再往前也有不同的时间点,比如无人驾驶,AI发展的60、70年一直是在不断变化。
从人的角度,AI这件事我们当时考虑的是谁在核心的圈子里、谁在核心的浪潮里。在上一个时代里,我投过PonyAI的楼天城,他比杨植麟大概大5到10岁,在那个时代是最优秀的技术领袖,但是他那个时代把他引导到解决CV的问题,在CV落地的时候解决无人驾驶,尤其是L4无人驾驶这样最难的挑战问题。
如果我们回到2015年、2016年看OpenAI,当时的创业者其实也跟杨植麟创业的年纪差不多。我相信改变世界应该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当时杨植麟刚出来的时候大家觉得他很年轻,会有很多担心。但实际上他在那个圈子里深耕,读完博士再出来创业就已经是这个领域里最核心的领袖人才。所以如果您说我回到对人的总结,其实这个不是人的特性,而是在某一个行业里专注很久。
费建江:所以我们简单总结一下,第一个年轻是你提的画像,第二个是什么?
王新宇:我觉得你需要是世界级的,认知要在全球视野范围内领先。杨植麟身上最大的一个特点,是技术的视野、领导力、判断力,年轻和专注的时间长这两件事本身不矛盾,因为很多行业可能只有5年、10年的历史,他就做了5年到10年,他可能是行业里最年轻的老炮。
费建江:所以他是一直伴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我们再请教一下韩总,韩总在过去也投了很多成功的企业,也跟很多的创始人打过交道。刚才新宇说的这几个创始人画像,从您的角度来讲有什么不同观点吗?
韩彦:在AI时代要找AI Native的创始人,就是对AI的运用和影响有着本能理解的创始人,可以借助AI为核心驱动去设计和开发产品。10年前我们投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的时候,主要看的是创始人的流量和产品能力。今天在AI时代,尤其是当下AI技术早期阶段,对创始人的核心能力要求是他需要有AI Native的特性。
举个例子,在今天大家都做应用的时候,工程能力、动手能力要足够强,而不仅仅只套用大模型完成一个功能。是否能以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来思考和完成这件事情,是否能做好核心研究,凭借动手能力例如调整模型和参数的能力去优化产品,这个特别关键,这个视角已经和我们当年看移动互联网创始人的能力范围很不一样。
当今的年轻人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没有思维惯性和包袱,如果他能从第一天就跟随新兴技术并钻研进去,从0开始,那么这对他的动手能力、认知能力以及对未来思考的突破能力,都是有帮助的。
AI领域也是心资本布局的重点领域之一,AI大模型方面我们是百川智能最早的投资人,AI基础架构领域我们的团队早年投资了GPU公司沐曦,在AI应用领域我们也做了一些布局,例如AI和娱乐结合的心影随形。我们对创始人是否具有AI Native的特质比较看重。
费建江:你投的这些创业者,能总结出画像吗?
韩彦:在基础架构和大模型侧,创始人年龄最好在35到40左右,原因是他需要全面的技术、管理、商业化等能力,不光有技术能力、组建团队能力,还要有强的融资能力、商业化能力、,政府关系能力、大厂的关系能力,同时还要能获得AI数据。七颗龙珠缺一不可,这是为什么我们最早考虑投资百川智能的原因,百川的团队在这七个能力上都很均衡。
费建江:基本是一个全才了。
韩彦:我们投王小川正是如此,我们看到他就是这样的全才,毕竟创业之路如同长跑,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但是在应用层面,我们发现越来越多名不见经传,甚至履历普通的年轻人跑了出来。他们最大的突破就是AI Native的思考方式,这种思考方式和上一代是完全不一样的,和他们的沟通过程中常常感觉到非常深入和直达根本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对AI能力边界超强的理解力和把控力。在应用层面,我们更倾向投这样的年轻人。
费建江:红杉中国投了很多早期项目,郑总能不能分享一下你们是怎么挖出一些水下项目的?
郑庆生:红杉中国其实是一个全阶段的投资机构,我们有专门的团队去覆盖最早期的项目,而且我们的目标也是想成为这些早期项目的第一个机构投资人。拿今天大会的主题人工智能来举例,其实在2022年的下半年,我们就对这个行业做了自上而下的系统研究,所以当ChatGPT发布之后,我们就快速做出了一系列的投资决策。
费建江:我能不能总结一下,你的方法是时刻关注新的技术突破和新的技术趋势,一旦看到特别明显的势头,你们就顺着这条线去找比较优秀的,领域里边优秀的人才,大概是这个概念?
郑庆生:对,我们整体还是更系统化。
费建江:跟创始人打了很多年交道,韩总有什么经验要分享吗?
韩彦: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勇敢的踏入这场洪流里去,不能隔岸看花。那些早年的大模型创业者在这场洪流里摸爬滚打很多年,这种经验是不能用时间维度来定义的,而是你能否随着产业技术的进步,一步步踩稳在那些关键的节点上。我们看了这么多公司,真正懂得大模型技术能力边界的人是很少的。那些有真知灼见的,都是亲自下过水,摸过河底石头的人。
寄语AI创业者:思考核心竞争力,具备全球化视角
费建江:四位投资人对AI创业者有什么样的建议?
王新宇:有几个词送给大家,就是开放、学习、专注,把这几个点做好,在水里我觉得很重要。今天的时代充满挑战,就像马克安德森1995年来到硅谷,他说我来的太晚了,但是今天也许中国是1995年的硅谷,我们其实不仅没有来得晚,也许来得还有点早,其实到处都孕育着伟大的机会和公司。
石建平:第一个,大家非常能感受到环境共识性太强,所以此时作为创业者更应该关注公司产品差异化、核心竞争力会在哪里,不用太担心刚开始出来的定位是,你活不下去,再大和你没有关系。第二个,未来智能化是一个全球竞争的格局,特别是应用层面,所以我觉得更要看全球的市场,能够形成一个全球的视角。
郑庆生:我也想说一下差异化,因为一定程度上来说,当前的竞争环境是变得更有挑战了,所有的巨头都保持着高度的战略敏感,另外还有这么些大模型公司。所以,找到自己的差异化是非常重要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初几年的发展中,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许多家DAU超过100万甚至达到几百万的公司,但我们今天看到的AI,除了一些大模型公司之外,DAU超过100万的公司是非常少的,也许市场的确还在很早期,也许大家在某些地方过度共识,而忽略了一些差异化的非共识,很多创新还没有出现。
韩彦:少做一些,专注一些。问自己一个问题,自己最看好的是什么事情?这件事情里面最核心问题的核心点是什么?看看这两个答案看看是不是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要干,专注在统一的那个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