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赚4000万,江苏最大独立储能电站打破盈利魔咒

作者:小编 更新时间2024-09-29 11:00:35 点击数:

图片

新型储能的盈利性一直饱受质疑,今年夏天的一场电力供应“保卫战”似乎给出了答案。


在今年全国迎峰度夏期间,新型储能作为“奇兵”加入,在真刀真枪的竞赛场亮剑,多家头部储能企业均参与其中,其中巨大的盈利性为储能行业传递积极信号。

以江苏省为例,作为经济总量排名全国第二的省份,江苏能源消耗同样位居前列,但今夏守住了不发生“拉闸限电”的底线,新型储能是最大的功臣。

这其中,由远景能源投资、建设、运营的盐城射阳250MW/500MWh储能电站(下称“射阳电站”)是江苏最大的独立储能电站,是江苏省迎峰度夏重要的参与方之一。

图片
远景射阳250MW/500MWh储能电站是江苏最大的独立储能电站

用远景射阳电站为例来算一笔账:射阳电站单日顶峰电量可达约85万度电,不仅能够支撑源侧风光绿电的接入消纳,具备年降碳约600万吨的最大化能力。

在收益方面,射阳电站7月中上旬并网以来,40天收益达4000万,每个月收益比平均值高30%,比第二名高15%。

按此测算,其全生命周期电站收益较其他电站平均高出1700万/100MWh。



01储能“算账”

在能源市场,度电收益是电费与顶峰补贴的加和。

为鼓励储能项目加快建设,江苏对与电力调度机构签订并网调度协议的独立新型储能项目进行顶峰费用补偿。在2023年至2026年1月的迎峰度夏(冬)期间,依据其放电上网电量给予顶峰费用支持,顶峰费用逐年退坡,具体为:2023年至2024年0.5元/千瓦时,2025年至2026年1月0.3元/千瓦时。

为了配合江苏省电力保供工作,今年3月初,江苏发改委还将41个承诺7月15日之前并网投运的电网侧新型储能项目列入2024年全省迎峰度夏电力保供方案。

随着“715保供项目”建成并网,现阶段江苏省新型储能累计装机量已达到5.4GW,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新型储能装机目标,提前3年完成“2027年5GW”的装机目标。

在7月16日江苏省40座网侧储能电站性能测试中,远景射阳电站排名第一,单日整站充放电效率高达89.92%,整个8月份充放电量全省第一,日均调节电量100万kWh,满足10万个家庭单日用电。

远景射阳储能电站自7月中上旬并网以上,100%响应电网需求,大部分时间可达到两次满充满放,少部分时间超过两次满充满放,最高单日三次满充满放,单日平均充放电量超过100万kWh,40天收益约4000万元,全省第一,单日平均收益较第二名高出15%。

新型储能在今夏获得的巨大利润,意味着中国储能市场的价值也将走向市场化驱动和交易价值的呈现。储能将参与到电力现货市场,通过更好地捕捉电价差来实现储能的核心价值。

储能的交易能力、响应能力、系统性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储能企业不仅要提供能源产品,更要在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提供自身价值。

远景能源高级副总裁、远景储能总裁田庆军在今年9月举办的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光储充大会上表示,储能未来最重要的场景是参与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用户可以通过储能这一“绿电银行”峰谷套利。

储能的本质是交易,未来的储能将和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现电力交易的高度智能化和自动化,成为电力市场的“交易员”。

而当一个储能产品能够为客户多赚钱的话,这一产品值得市场上更高的定价。



图片




02江苏突围

2024年,江苏省度过了一个“有惊无险”的夏天。

据江苏省有关部门披露,2024年,该省没有发生一次拉闸限电,仅在第一波寒潮期间实施了1次错避峰,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最大限度降低了缺电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实际上这并非易事。经综合研判,2024年,江苏省迎峰度夏高峰时段存在600万千瓦左右供应缺口。

这背后是对该省供需失衡的预判。从用电侧来看,1-2 月,江苏省电量累计同比增长13.5%,预计2024年夏季基础负荷较2023年增长600万千瓦左右。从发电侧来看,2024年直至迎峰度夏期间,江苏省并无其他支撑性电源投产运行, 现有发电能力挖潜有限。

在能源转型背景下,新能源在电力供给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江苏省,正是在储能等新能源的助力下,“能源保卫战”才得以胜利。

近年来大幅投资确保了储能项目顺利落地。2023年,江苏省能源领域项目完成投资额约1445亿元,同比增长44%。煤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核电等领域投资增长显著,同比增速均超过100%。

市场和政策是推动新能源发展的两股力量。在江苏省,政策的顶层设计更为新能源发展指明方向。

从2023年7月起,该省密集出台了近10份关于加快推动全省新型储能项目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这些文件不仅明确了新型储能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还配套制定了实施方案、 规划布局和项目清单。另据《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江苏新型储能装机规模2025年要达到2.7GW,2027年达到5GW。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能源保供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在房地产、建筑等传统行业整体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能源行业较好地支撑了2023年江苏省5.8%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

江苏省的实践为全国提供样本,为全国趟出一条路。



03“卷价值”才有出路

储能不断发展,也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卷价值”而非“卷价格”。

东海证券的数据显示,2023年储能系统月均报价下降40%,其中2小时和4小时储能系统报价分别较2022年下降44%和47%,近乎腰斩。该机构认为,储能行业低价竞争现象短期仍将延续。

这让不少企业苦不堪言。以储能电芯企业为例,据了解,自2023年以来,除宁德时代比亚迪两大巨头实现营利双增,其他企业的净利润均出现大幅滑坡。

持续下探的价格不仅将企业推至经营困境,更为产业发展带来安全隐患。“中国的储能企业,大部分产品毛利率非常低,也没有后续的资源和经费再投入研发,安全隐患问题时时存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就曾表示。

如何突破“内卷”,不少业内人士认为,技术创新才是核心竞争力。

“只有产品和技术创新,很难避免同质化现象。只有通过全栈、全链、全周期服务,才能实现差异化创新。”田庆军说道。

从发展形态看,储能不仅是电网的“稳压器”,更是用户的“绿电银行”和电力市场的“交易员”。这背后是因为储能不仅连接能源端,它还具有交易属性。由于储能可以调峰,这使其可以参与电力市场,通过更好的交易策略实现盈利。

这与欧美的经验相吻合。根据当地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天然气、煤炭、电力、碳市场等联动密切,新能源的供给波动较大,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交易机会。

展望未来中国市场,虽然当前储能仍是依赖政府的补贴或短期政策支持,在固定电价交易市场中实现价值,但未来它更将参与到电力现货市场中,通过更好地捕捉电价差来实现价值最大化。

在此背后,数据和人工智能的价值也愈发凸显。“交易是储能的软实力。” 田庆军表示。

在他看来,服务的价值创造比产品更重要。储能企业只有从全生命周期的维度来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价值创造来突破“内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