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氢能企业重塑能源转冲港股,这家氢能赛道的明星公司

作者:小编 更新时间2024-09-26 18:08:08 点击数:

这家氢能赛道的明星公司,成立于2015年,已经完成多轮融资,获得国家制造业基金、中石化资本、红杉中国、一汽解放等机构的青睐。

其实际控制人,为42岁的林琦。招股书显示,这位上海创业者,直接持股14.55%,担任董事长。

该公司最后一轮融资,于2022年底完成——一汽解放以4.8亿元,认购4.43%股权。据此计算,其投后估值超100亿元。

投资方热捧的重塑能源,上市之路坎坷,先递表科创板,经历问询后,撤回申请,后于年初转战港交所,六个月内未完成IPO,招股书失效。

第三次冲击上市,能否成功,仍是个未知数。

收入骤减

林琦做的是氢燃料电池系统的生意。

其产品主要应用于氢能源重卡、公交车、船舶以及分布式发电领域。

截至5月底,重塑的氢燃料电池系统,为中国超过5900辆汽车提供动力。这些汽车累计行驶里程数约2.1亿公里。

图片


招股书显示,2024年前五个月,林琦团队仅卖出13套燃料电池系统,仅为去年同期237套的零头。

期间,重塑能源收入仅1252万元,净亏损4亿元,若算上前两年的,累计亏损15亿元。

长期亏损的一大原因,是应收账款拿不回来,因坏账计提损失。

2021年至2023年,该公司的相关资产减值损失拨备分别为3.7亿、4亿、4.6亿元。

林琦的客户里,还有一些整车厂,其在合作中处于强势地位,会根据自身资金情况安排付款,导致回款周期较长。

图片


短期内,重塑能源自身“造血”困难。

过去三年多,重塑能源的经营现金流均为负,截至2024年5月底,现金及等价余额为4.4亿元。

“我们并无持续录得净利润或从经营活动中产生正现金流,可能继续依赖融资,以满足营运资金需求。”招股书提醒道。

推广困难

林琦坚信,未来的氢能汽车,必将占据一席之地。

理想远大,挑战重重。氢燃料电池汽车,属于小众品类,其商业化进度,不及预期。

燃料电池系统售价高,今年1至5月,以每kW平均售价6429元计算,重塑最小32kW型号的电池,售价约为20万元。

图片


对比来看,同样功率的锂电池,售价仅5.4万元。

“氢燃料电池车的成本高, 是企业难以跨越的门槛。”

金联创氢能研究员张影影告诉《21CBR》记者,一辆氢燃料电池重卡的售价普遍达到百万元,此价位的重卡类型商用车,用户还能接受,中小型乘用车就不具有竞争性。

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年销量较少,据灼识咨询报告,2021年约1600辆,2023年约5791辆。两年时间,销量仅增加4191辆。

1至7月,国内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为3476辆,多数由示范城市购买。

具体而言,自2021年至今,林琦团队累计交付的自产燃料电池系统仅2674套。

图片


基础设施亦缺乏。

以加氢站为例,据中商情报网数据,截至2023年底,国内共建成投运加氢站474座,而全国加油站的数量为11.27万座。加氢站的数量不及加油站的零头。

“加氢便利性尚属空谈。” 张影影评价道。

公司正努力降低成本,林琦想“让客户在没有政策补贴的情况下,还能买得起”。

招股书称,借助技术进步、规模经济效益及关键零部件本地化,预计到2028年,燃料电池系统成本将降至1100元/kW,从而提升氢能下游应用的商业化速度。

图片


林琦向汽车圈外探求机会,推动氢能电池应用于物料搬运、分布式发电等场景。

其同时扬帆出海,海外收入逐年增加,2021年仅550万元,2023年增至2320万元。

能否提升盈利能力,实现自我造血,考验林琦团队的实力。

技术攻坚

林琦,技术出身,经验丰富。

从南昌大学毕业后,他进入上海神力工作,担任工程师,主要负责开发燃料电池控制系统。

彼时,世界上的氢能公司不到10家,中国仅2家,都处在探索阶段。

“前途无量,现实骨感。”林琦回忆道。

图片


2008年,上海神力制造的氢能汽车开进鸟巢,引起热议。这触动了他,有了创业的想法。

后来,他进入上汽集团,和同事驾驶氢能汽车,跑遍全国。即使在极寒与高海拔环境,车辆也没有损坏。

到了2014年,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技术可以铺开。

次年,他创立重塑集团,主要制造氢燃料电池系统。同年,佛山计划启用氢能公交项目,重塑能源拿到首批订单,借此机会,切入商用车领域。

从0到1的路程,走得艰难。战略眼光、技术积累、供应链组建,每一步都至关重要。

林琦曾不满零部件质量,派技术团队驻扎入厂。“一个零部件可能有二三十个人协助开发,一待就是一两年,直至产品质量稳定。”

团队反复打磨,搭建坚实的供应链体系。

2019年,重塑产品出海马来西亚;2020年,常熟生产基地投产。如今的重塑能源,已具备关键零部件自研及量产能力。

图片


以质子交换膜为例,其是氢能燃料电池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在燃料电池系统里,重塑已经实现批量搭载国产质子交换膜。

“我们可以避免供应链的依赖,实现国内的自主化。”重塑能源战略市场部总监刘一粟表示。

技术上有突破,但应收账款高企,盈利困难,仍是硬伤,给IPO增添不确定性。

压力,给到林琦。